剛剛在google收尋”初一不回娘家”時發現了這一則舊新聞
看了之後很有感觸
其實說真的除夕
我還真的滿想回娘家吃年夜飯的
但礙於習俗和觀念超傳統的公婆
這種想法只能用想的不敢付諸行動
回娘家年俗》64%媳婦渴望:回娘家吃年夜飯
出嫁女兒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,是傳統習俗;但許多女人的真心話是:我想回娘家陪爸媽吃年夜飯。
台北車站外,一家四口正準備回娘家,經過外勞聚集點,也放年假的外勞卻是不能「回娘家」的一群。
【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/電話調查報導】【2006/01/24 聯合報】
農曆春節將至,你今年打算跟誰吃年夜飯?調查發現,每十位已婚女性就有超過六人說:「我想回娘家吃年夜飯。」
台灣習俗百百種,「在夫家吃年夜飯」及「初一不回娘家」是出嫁女兒在農曆春節期間的兩項傳統行為守則。
不過,本報針對廿至五十歲民眾的調查顯示,現代女性對於傳統習俗越來越不耐,高達六成四已婚女性高呼想回娘家吃年夜飯,僅三成四沒有意願。
交叉分析發現,不同世代女性抗拒習俗的意願明顯不同。
二十至卅九歲的出嫁女兒中,約七成五渴望回娘家吃年夜飯,四十至五十歲已婚女性較傳統,除夕夜想回娘家團圓的比率降至五成六。
當然,已婚女性想挑戰傳統習俗,除了個人主觀意願外,配偶力挺也是實現心願的重要助力。
調查發現,台灣已婚男性觀念越來越進步,傳統以夫家為主的年節規範已鬆動。
有六成四已婚男性能接受除夕夜陪太太到丈母娘家團圓,僅三成五堅持不讓。
其中,廿至卅九歲男性對於顛覆傳統的接受度比年長世代男性高,比率達六成九。
至於出嫁女兒初一能不能回娘家?七成七民眾對「初一回娘家會吃窮娘家」的禁忌不以為意,一成九認為不宜。
分析發現,民眾思想開放程度與學歷成正比,大專以上學歷民眾,八成四說「歡迎初一回娘家」。
這次調查於一月廿一至廿二日晚間進行,成功訪問了八百五十二位廿至五十歲民眾,
另二百八十八人拒訪;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四個百分點以內。
調查是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。
回娘家年俗》初一不能回娘家?女老師嗆聲。【2006/01/24 聯合報】記者梁玉芳
年關將屆,性別革命也正在進行。一群女性對習俗提出顛覆口號:「年夜飯不該是夫家的專利。」
「大年初一回娘家。」她們這樣說,也這樣做,讓過年更平權,習俗更人性化。
高雄市國小教師林淑芳記得,結婚之後首次在夫家吃年夜飯,她的心情是「口頭上說吉祥話,背過身在廚房偷掉淚,因為想家~娘家。」
她人生前廿八年的除夕,都是和父母共度的,婚後初次在夫家「團圓」,「說不想念父母親,是騙人的」。
婆婆告訴她:「為了妳父母好,要等到大年初二才能回去。」初一回娘家,是禁忌。習俗相信,如此會分了娘家的福氣。
她除夕當晚忍不住打了電話回家,聽見父母熟悉的聲音,她心情一陣翻騰,只能化為一句:「呷飽未?」
過年團圓 只是夫家專利?
文字工作者Amy和娘家分住同棟大樓的樓上樓下,平常她老往娘家跑,兩家都是相互「利益輸送」,
只有除夕夜,她得像灰姑娘在午夜十二點之前離開娘家,初一那天得在娘家門前止步,因為母親說:初一回娘家,娘家會變窮。
「為什麼年夜飯是夫家的專利呢?」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蘇芊玲說,隨著性別意識啟蒙,
她開始對團圓只是「夫家團圓」這件事感到不平:一個社會裡,兒 子可以名正言順過年都在父母家,
女兒卻有許多限制,當然是不公平的;這些差別待遇又會回過頭助長一般人重男輕女的觀念。
喪夫的她 跟丈夫牌位圍爐
其實,從出生到送終,種種儀式背後都有複雜的父權控制,一些歧視卻以傳統之名傳承。
當現代女性遇見婚喪喜慶等習俗,一下又被打回農業時代的男尊女卑,不免苦思柔性造反之道。
一群女老師出版「大年初一回娘家」新觀念,對傳統嗆聲。
花蓮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系副教授蕭昭君打從結婚後,都是在娘家過年的。
婚後第一年,爸爸還是提醒她:雖然公婆過世,但「公媽牌位」是放在夫家老二家,「妳是不是該去二哥家過年?」
但她的先生認為,不用太拘禮,她回娘家過年,可能還自在些。只是有些朋友不免大驚小怪:哪有嫁出去的女兒賴在娘家過年的?
有時,遵守習俗反倒成為現代人的禁錮。
早年喪夫的秀枝(化名)在台北經營洗衣店,每到過年忙完客人送洗衣物,直到除夕下午匆匆關了店門,拎著年菜搭機南下高雄,回夫家圍爐,對丈夫牌位上香。
離婚的她 初一只能住旅館
沒了老公,秀枝認為,守在夫家大家不自在,吃了飯她就回到屏東娘家,但兄嫂認為,大年初一回娘家會讓娘家走厄運,秀枝感覺自己並不受歡迎。
也有離婚的女性因為同樣的理由,在親戚建議下,硬是住到娘家附近的旅館,初二才能光明正大回家。
年節團圓有時也成家族角力,試探小兩口心中「哪邊才重要」。
新派夫妻 吃飽各回各的家
保險業的林紀偉說,他把自家、妻家父母一起請到飯店圍爐,吃飽各自回各自的家。
但前提是:兩家得住得近,而且感情不錯,否則就太不自在了。
夫家娘家住得遠,當然得另作安排,不少人限於習俗,就得南北奔波:先跑回南部夫家吃年夜飯,
過一天,大年初二大清早,就要跟全國夫婦一起擠上高速公路,回娘家。過個年,是個人體力與全台交通的大考驗。
蘇芊玲有變通方法:先在台北和公婆吃年夜飯,然後初一趕回屏東的娘家,避開初二車潮,
全家享受南台灣的陽光四五天,再北上。母親說,能回來就好,管它是初幾。
反思習俗 為的是回歸人性
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賴友梅說,對習俗的反思是要回歸人性,比如,祭祀中只有男丁能致祭,
忽視了女兒的感情;過年或事奉父母的安排,也是讓人明白,女人結婚是多了一個家,而不是與原生家庭割裂。
如果,過年是團圓的節日,在哪裡過年、何時回娘家,應該夫妻和雙方家族都有協商空間,
視需求、假期、距離而調整,可以兩邊輪流過、一起過、自己過、各自回家過,應該都有協商的空間。
「如果夫家住得遠,趁年假多和夫家相聚,也不必執著初二非回娘家不可。」蘇芊玲說。
不過,現代女性要和習俗對抗,有時也得長輩與配偶支持,還得自己夠分量大聲說話。
一名女老師說,婚後丈夫陪她初次回娘家,他不免緊張,一直問:「是不是可以吃過中飯就回家?」
她忍不住白他一眼:「你才在我家忍一頓,我在你家忍一年啦。」
過年這檔事,可以再公平一點。
回娘家年俗》初二回娘家 娘卻回外婆家【2006/01/24 聯合報。 記者梁玉芳】
除夕夜是全家團圓夜,但圓的是誰的家呢?這個疑問,建築與景觀設計師謝園打從結婚就有了。
「我在夫家圍爐,我媽自己一個人在家,聽別人熱鬧。」想到這,
謝園總感缺憾,「為什麼習俗的安排不能彈性些、人性些?我每次過年,心情都不太好。」
謝園直到婚後廿年,才開始她的柔性家庭革命。那年,她按習俗和夫家五個兄弟夫婦陪公婆過年,
公公全家是基督徒,吃過年夜飯,午夜發壓歲錢之前,公公帶頭禱告,誠心感謝上帝讓一家人團聚。
公公說完,依序大家也要說些感恩的話。
輪到二媳婦謝園,她說:「我要謝謝在場的其他四名媳婦及婆婆,離開我們的父母,我們才能在這裡團圓。」
她說完,大家一片靜默。
楞了幾秒,大伯出來打圓場:「哎呀,初二你們就可以回娘家了啊。」謝園說,這問題她也想過了,結論是「初二回娘家」,根本是「規劃不良」。
她舉例,有個朋友每年初二由新竹回台北天母娘家,娘家卻唱空城計:母親在初二那天也回外婆家去了,大哥陪大嫂回娘家。有些家族裡的嫂子更苦命,忙完過年大掃除、炊粿、年夜飯,初二還得留守,好等小姑回娘家。「這不是為了成全回娘家的習俗,又犧牲另一個女人嗎?」
謝園想起造反往事,呵呵笑,她可不是一結婚就造反,「我也遵守傳統廿年啦」;而且,她的反動有「民意基礎」,
過年幾個妯娌在廚房洗碗,她總會聽到大家的遺憾。
為了卸下女性在年節的負擔,她跟婆婆建議,不用她老人家準備所有年菜,讓子女各帶兩個菜回來就行了。
所以,謝園在除夕那天,會做三份菜:一份先帶回自己娘家,早早陪媽媽吃了,再帶另一份幾樣菜色回婆家圍爐,另一份是留在家裡,年假不用大肆開伙。
那夜,謝園的圍爐感言一出,在家族裡引起柔性革命。
第二年,謝園仍回夫家團圓,但大哥陪大嫂回娘家去陪丈母娘圍爐,老三一家出國旅遊。
再隔年,謝園也首度在夫家年夜飯缺席,飛到美國,與散居台灣與美國的七手足,和移居美國的母親團圓。
社會結構不同、男女角色變了,謝園認為,許多傳統上理所當然的事,在現代都可再創新。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